【诸佛身金色,百福相庄严,闻法为人说,常有是好梦。又梦作国王,舍宫殿眷属,及上妙五欲,行诣于道场。在菩提树下,而处师子座,求道过七日,得诸佛之智。成无上道已,起而转法轮,为四众说法,经千万亿劫,说无漏妙法,度无量众生。后当入涅盘,如烟尽灯灭。若后恶世中,说是第一法,是人得大利,如上诸功德。】
如烟火尽灭,在世间角度,法运也会如此,种种我们坚固认知的事物都会如此。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,各种巨大身形的恐龙称霸地球,一阵小风之下绝了踪迹。人在这近万年的崛起中好像多强大、多不可撼动,但谁又是不朽不死的呢?
如做趣生练习一样,仏号一起,仏光照下,仏陀垂手,自己是否想跟随趣生极乐呢?若迟疑耽搁,你又为了什么,执了什么,迷了什么,眷恋不舍了什么呢?可你眷恋不舍的那些事物是坚固不破的吗?是可以存续许久的吗?这副身躯如此,一栋建筑如此,一座山川如此,一条大河如此,一个星球如此,一个世界如此,一片虚空也如此。
这世界的种种,上至色界诸天,下至深邃地狱,不也要遵循成住坏空而生死起灭吗?哪个又是真正坚固的?都如烟一般,如火一般。所谓如火,要有燃料,有助燃材料,比如木头被点燃了,周围有含氧空气;如果空气里二氧化碳更多,这就是干粉灭火器了,这火就烧不下去,就算木头还在,没有烧尽。
因此,一个事物的存续如火一般,有燃料,有助燃材料。燃料就是因,助燃材料好比是缘,被点燃就是遇到对应契机;然后开始燃烧,什么时候燃料没有了,想再多烧一分钟都不可得。如法运一般,如天命一般,到时候了,想延续,想违逆,想抵抗,也是不现实的。
人与人的缘分也是如此,缘分尽了就是尽了。亦如那些上学时玩得好的同学,毕业后很多可能一辈子都再也见不到了,所以这人生想过得好,要以告别的心态来面对。所谓告别的心态就如之前提到搬家的心态是一样的:你想搬家了,原先家里积攒下的一大堆东西不能带走,可又都曾是心爱之物,多有付出的,搬家在即又不能都带走,就一定会选择放弃某些东西。
人生的告别心态也是如此,你这辈子游走世间,遇到的各色人等美丑不论、善恶不提,有的就会在某次的擦肩而过后,再也不会见到了。因此,我们面对当下的人事物,要以告别的心来面对,如我同你告别了,可能以后不再相见,那么我会诅咒你不得诸好、众恶缠身吗?
古人说: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,鸟之将亡其鸣也哀。”这话虽说不一定都如此,但若以搬家告别的心态来面对各色人众,就不会睚眦必报、勾心斗角、谄媚攀比等等了。如老邻居,过去种种善恶交往,在决定搬家那一刻,还会那么固执地仇视冷漠吗?以后可能不会再见,因此,对他人好一点,柔和一些,虽然不至于祝顺祝好,但也一定不会恶心相向。
我们如发心趣生极乐,决定此一生为最后一生,最后这一段人生历程里出现的人事物,我要如何面对呢?终如烟火灭尽,一切所谓善恶、坚固、贪执也都会随缘而来,随风而散。因此,对自己好点,对他人好点,对你遇到的人众好点,这是搬家的心态;如果还和人锱铢必较,和人睚眦必报,和他人争斗吵闹,这就不是搬家的心态了,也没想过自己在搬家、自己要搬家、自己已经决定搬家了。
如果搬家之事既定,他人来了,你那些不要的,带不走的东西,是不是可以委托赠与?那些曾在你手里珍爱无数遍的东西,搬家带不走,是否希望有人能如你一般呵护?这是搬家的心态。
若我们决定趣生极乐了,这辈子会和他人计较什么呢?说我几句不好,歪解否定我,对我风评不佳等等,和我还有什么关系呢?随它去吧,这是搬家的心境。
这也是烟火灭尽的心境,能遇是机缘和合,散尽也是机缘如此;随缘而来,随缘而行。这个随缘不是一切都被动等着呈现什么结果,而是要在过程中努力,当结果呈现,接受这个结果,不去在结果上计较纠缠。
亦如“众生畏果,菩萨畏因”,众生和菩萨间的差距是对因果的态度不同。众生是害怕各种结果,在结果里如无头苍蝇一般乱飞乱撞、拈轻怕重,这个不想沾,那个不想扛,结果哪个也没逃了;菩萨是知道因果如此,造作下业因结果必然呈现,与其纠结必然的结果,何不控制好源头、管控好业因?
随缘不是那种被动什么都不做,给自己懒惰散漫找借口,而是在过程中努力,但凡能促动些许、改变些许,也要试着努力,就算没有结果、就算结果不理想也要努力;而结果呈现了,是什么就是什么,不逃、不绕、不避、不惧。
这就如烟火之后的灰烬,燃烧时炽热明亮,熄灭后渐冷灰暗;知道燃烧时的光明,也就知道熄灭后的昏暗;体会了燃烧时的温暖,也就明白熄灭后的寒冷。如这生死,此一生如此种种,如烟如火尚在燃烧,待一刻烟尽火灭,如此种种皆不可得、不可执、不可黏着、不可贪恋。
我们可以借此略体会涅槃的境界:
心想愿念如柴火燃料,累世诸行如助燃之物,一个契机下,因缘际会,点燃了这捧火,宿世的努力都在帮助曾经的愿念、想法顺利达成;若达成了,愿念求索圆满、身口意圆满、诸愿诸想圆满,如柴火烧尽,虽然诸世累行的助燃物还在,却也无法再多燃烧一刻,火渐渐熄灭,烟也尽了,因缘离散,此后烟火不起,不再激生,不再炽燃。
如仏示现涅槃,非取涅槃,只是以仏身度世的因缘离散,所以仏要示现灭度,不管仏寿再长久的如来,若一日度世因缘离散,也终究要取涅槃示现灭度,这是仏的不执、不粘、不取、不贪。若一日仏身度世的机缘再次成熟,仏还会重现于世,再次金色晃耀,聚沙成塔,滴水成川。
只是那时的我们又当何去何从呢?不知这神识要走过多少次的颠沛流离,经历多少次的死亡重生,感受多少次的恩爱分别,体会多少次的久别重逢。如“烟火灭尽”,我们当以此四字观察自己的身心,是无常、是变灭、是终究寂灭,则能不贪世好、不憎世恶、不嫉世有、不惭世浊,终归要火灭烟散。
此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?仏说人身酬业,投生为人,本是业债牵缠,因人道苦乐参半,更合适修行;因人道顽劣愚痴,以善巧说人道归属善道,可从六道对比来看,人道真是啥也不是,除了方便修行一无是处。
若修行和酬业之事我们此生不得深耕,这辈子也就白走一趟。如果这余下的残存年岁里,能在酬业和修行上有些收获,能解决无量劫来都未曾解决的生死大事,这一生就已经是赚大了,可谓盆满钵满、脑满肠肥。
望各位多观察思维此四字,意趣横生,妙理无穷,法益充满,智慧无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