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巧用佛教框架体系,事半功倍

  • 巧用佛教框架体系,事半功倍

音频在线听

   

和大家聊聊《佛教框架体系》(以下简称“框架”)怎么用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框架可以粗暴地分为三大块:一是认识佛教、佛法、佛、学佛的目的等等,二是路线的选择,三是具体的方法使用。

从框架的三大块内容中,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学佛的那个目的,然后找到对应的路线,再配合对应路线找到具体要落实的手段方法。

有了框架,在学佛的路上不会轻易的迷路!

 
\
 

第一块学佛的目的如何明确

在第一块内容里,知道了佛法是什么、法界是怎么回事、众生是什么情况之后,我们想通过学佛来解决什么问题,就成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点,因为启动佛法系统的钥匙是我们的愿念!

如果我们的愿念不清晰,学佛的目的不明白,学佛的路线自然不可能清晰,具体的手段方法也自然不会明朗!

所以当我们愿念清晰了,其他内容就会在框架之下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。就像拼图一样,不是漫无目的随便找来拼,而是先找四边四角,从边角处开始,这样就可以更快速的拼完全图了。

 

有的人希望自己学佛能保持下去,而他学佛的动力仅是某个事情,此事就成为他学佛动力的全部。

如果此事成功,他的目标达成了,可能动力就解除了,这就如《地藏经》里说的:“多获善利,多退初心。”得到利益就不玩了。

如果想让自己持续学下去,就要找到更多的动力点,也就是要找到复合动力源。就像你想解决这个事情而来学佛,然后知道还要解决下一个事情,解决个人的生死,解决家人的离苦得乐……

如果挖掘的这些动力源都能提供力量,在复合的动力下,就算某个目标达成了,也不会退失学佛的心念行为。

学佛的目标多了,从世间到出世间都有涉及,达成的愿望足够强烈了,就要学会排摆座次,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,要分出:哪些可以作为短期目标,哪些是中期目标,哪些是长期的目标。

 

第二块学佛的路线如何选择

在框架里找到我们学佛的动力,就像看地图一样——知道我是什么根基状态的(找到自己在地图的什么地方),再找到学佛的目标(去的地方)。

然后慢慢去推,我要达成这样的目标,佛法是否能提供支撑?(有到达的可能否)

如果能,我要选择什么样的路线?(具体路线规划)

选择的路线是否能够达成?(选择的路线可达成否)

如果选择的路线没问题,具体的方法是否满足?(确定具体行走方法)

如果方法满足,目标清晰,路线明确,余下的就是坚持走路了。

这样理清自己的目标,随之而来的路线,路线提供的方法,想迷路都很难了!

 

净土宗门祖师大德强调的方法不那么一致,有的强调这样,有的强调那样,听谁的?都是祖师大德,又不听谁的?

因为净土宗门很特殊,包含了佛教的全部内容,但又多了一个求往生的路线,这个路线才使得净土宗更加奇特,也才让净土法门成为救度末世的一只舟船。

净土的六路走法怎么分的?就是在框架下被发现和提出的。

往生极乐的方法兼顾了实修和求生两类走法,实修可以去,求生也可以去。

在实修的路线上,因为所学者的心态、心量、心念的不同,反应出了三乘之别。

因为学佛者的心念不一样,在净土实修上就出现了:大乘的净土实修、小乘的净土实修、人天乘的净土实修;在往生上依然出现这三种不同,加在一起就六路走法了。

也就是说,净土法门坚持走下去,可以走出六大种不同的境界结果来。这就可以理解九品莲开了,为什么往生极乐的莲花分九品呢?因为往生这个人的境界状态不同而有九品的不同。

 

当我们选择了净土宗门一路,就要再去选择是走净土实修,还是走净土往生:

——如果实修,需要什么基础的戒律,什么水平的定,和什么状态的境界呢?

——我们在经文里找,发现这些方法手段是自己能达到的吗?

——如果能,那么你就要努力坚持去做了;

——如果发现这些要求、条件、门槛不是我能触碰和达到的,就要果断放弃这条实修路线。

——这就剩下求往生一路,再来找求往生的要求、条件、门槛,看看自己能做到吗?

——如果能,就坚持走下去,如果不能,就要再寻其他路了。

 

不管什么宗门法门,了解了修行的基础要求,如果自己没能力满足这个要求条件,在理智层面就必须放弃!

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各个宗门里去审视自己,这个宗门我能不能走过去?能,就坚持;不能,就要果断的放下,并去寻找下一个。

可能有人会说: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啊,我哪里有能力逐个考察验证呢?

话确实如此,但我需要提醒各位这八万四千法门,其实也都是在入定的手段方法上而有不同罢了。这样一来就不是八万四千个法门了。

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,这八万多的法门就可能剩下几个,或者就只能剩下零个!

因为我哪个入定的方法都没可能进入,那么就只剩下一个求生极乐的路子可出轮回了。

 

第三块学佛的方法如何使用

所有的实修都要凭戒律做基础,没有戒律想走实修,无异于自寻死路。

如果戒律都做不得、做不好、做不清净、做不圆满,这个实修怎么可能有收获?

这就是读经学习的好处了,不这样学习,我们可能会在岔路里一路快马加鞭,如果没有强大的善缘、没有强大的师缘、没有强大的法缘,这个岔路可能就会走到头,发现是一条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不归路!

各位既然付出时间、精力,努力来学佛,自然希望自己所做皆得,希望自己有所收获,乃至事半功倍。

 

找到目标、选对路、找到合适的方法手段,在这样的前提下去坚持,效果才会得到保障;如果迷迷糊糊学,再长的时间下来,也无外乎是各个宗门法门都听过了,各类故事也都听过了,但具体怎么做、怎么走,依然一头雾水,久而久之就成了佛油子、佛混子了,说什么我都知道,提谁我也知道,但是就是学佛没什么效果!

希望在群里的各位不要走上这条佛混子的路,我最最讨厌的就是这类学佛人。

要么你就把佛法学好,要么你就别来这里搅合。学不好佛法,然后落个轻法慢教报,再前进一步,落个诽谤罪业,这都不是好玩的!

 

各位要自己建立学佛的框架体系,若建立不起来,参考我粗略提供的框架也可以,希望大家借此找到脚下的路。

因为目标不同,怎么走就有了专属性;因为具体的路线不同,随之而来的走法、要求、细节也都不同,这就是学佛的微细之处了。

 
\
 

第四块框架运用的实例分析

当我们听到某一个理论,或者看到某个说法,就要把这个理论或者说法,做一个初步的预判。

也就是把它套入框架里,到底这个理论是在框架的哪个部分?

就像把商品放在对应的货架上一样,不能说进来一堆商品,然后随便一放,到时候你自己都找不到地方,这效率就要下岗了。

运用框架就相当于对货品了解,对仓库存储和店面的摆放了解,可以准确迅速地完成精准的投放和取用。

 

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:

佛陀证悟后三叹奇哉: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!”

1、这句话我们要归纳在框架的什么部分?

2、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,这是实相的部分;

3、众生平等,这是佛教提倡的重要教义之一;

4、目标是回归如来的智慧德相上;

5、对应的路线方法手段是能满足解除妄想和执着的遮蔽;

6、对应的入门路线就应该要做到平等观,无分别心。

7、如果能做到一切众生都当礼敬,如《普贤行愿》一般了!要达到无分别心,要怎么修行?修行什么宗门,什么法门呢?修行针对的方向是消除执着、堪破妄想,以什么手段能达到这个效果呢?

 

如果这样用框架,这几步下来,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已经体现出修行的具体指导了,只不过是这个指导依然是有门槛、有条件、有要求的。

能不能达到,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根基状态了。

或许有的同修就是大德再来,佛教的中流砥柱,教门的龙象之势也未可知。但我暂时达不到这个基础的无分别心,因为无分别心是建立在无相的层面。

想没分别,就应该是没有相,想破诸相,这又是一个大难题了!破了四相,理论上就入菩萨位了,这题太难了。

所以就算这句话再好,因为我的根基水平太凹了,没办法触碰开启对应的修行,只能听听罢了,这个指导就一纸空谈,暂时或者一段时间内是没办法在我这落地开花。

解决执着要破七识,修行要求达到破色阴、受阴、想阴、行阴的层面才能解决执着;而解决妄想就更难了,菩萨还有妄想,需要到足够高的菩萨位才可能妄想灭尽,这活儿也不是当下这个我能做得到的。

 

学会用框架,就能发现这句话的指导点。从而很容易找到这句话对应的修行门槛和基础条件要求,这样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。但前提还是要更好地认识自己,自己是啥样,可能有的人也不那么门清,这就是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了。

把自己的情况摸清楚,底子看明白,适合什么法门,能不能达到某个标准要求,就很容易借由框架对照出答案了。

面对某句经文也依然如此,可以快速找到问题点,发现修行的门槛,并能预判出自己是否能契合。

 

各位想一想,如果学会了使用,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效率?当然如果大家觉得很难,不想学也没关系,可有的人虽然听我的建议,但贼心不死哦,总想这个试吧试吧,那个也试吧试吧,不失败、不撞墙,他不会彻底相信的!

对这类人来说,那就只能说:去吧,闯出你自己的天空吧,闯不出来,就要步某些人的后尘了。

以框架来对照某个理论,就很容易发现这个理论是只在理论层面,还是能携带出具体的行做方法和清晰的路线图?

如果只是理论,后续的路线没有提及,这个理论最多就是一碗味精和水极多的鸡汤罢了,一点营养都没有,全是水货。

如果这个理论很好,但没有可达到的具体手段方法,这理论也当迅速放下,且搁置它,或许以后我们水平提升了,境界根性提升了,有希望触碰到这个修行的门槛呢?

当我们听到某个理论、某个方法,这样上契和下契,就很容易在框架体系里反应出来,是否满足上契,是否能体现佛心佛意?是否能符合佛教的教义精神?是否能贴合自己的根性能力水平?

这就是择法之用了,或者我们没有择法之眼,但如果各位能借由框架体系达到择法的果,这事也是棒棒哒!

如果我们只听到一个具体方法,就可以借此框架,把方法放进去,然后向前推导它的路线和目标,从而完成清晰路线图的勾画,再来看是否符合自己?

这样做就不会被嘈杂的各种方法搅乱了。

就像你想从某地去到某地,当两点确定,可以有一大堆路线出现,而在其中要以自己的能力状态去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一条,可能在别人看来不算好,但对当下的自己,那就是最优路线了。既然最优路线浮出水面,坚持去做就对了。

简单说这些,希望各位自己思维,能建立起自己的框架体系,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,就会轻车熟路、游刃有余了;如果建立不起来,也可以参考我的拙文。

 

上一篇:佛教框架体系(八)
下一篇:建立属于自己的佛教框架体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