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大乘与众生

  • 大乘与众生

音频在线听

\

 

 

佛和众生的本性是一致的,成佛是回归自性中的佛性。

《金刚经》有云:众生非众生,名众生。本无佛一名,也没有众生一名,“佛、众生”等等只是为方便而起的名相。佛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纯众生,六道只是生命进入有形有相历程的一个环节。没有纯粹的众生,只是暂时需要领悟的事情不同,所以深入在对应轮回境界罢了,显示出一个众生轮回生死的样子罢了。

既然没有纯粹的众生,所以此众生现在可以是众生,但是过去可能是某某位高权重之人,未来也可以是某某圣者。这个生命历程充满了光明向上的本意,每个生命因为要觉悟的事情不同,所以来到可以觉悟的环境,遭遇促成觉悟的事件,感受其中,领悟其中,成长其中,觉醒其中。所以轮回是很可怕,但是入轮回的根本是要觉悟对应的内容,如果不能获得觉悟,这轮回的投入就毫无价值,就算出去又要再次折返,继续未完成的觉悟圆满之路,这才是众生无尽的根源。所以众生真的需要救度吗?是众生需要一个途径去觉悟自己、反省自己、回归自己罢了。

 

佛和众生本无差别,只是觉悟路程上的过程与结果的区别。

任何当下的境界,都是可获得觉悟的条件:

作为人,被陷入种种烦恼痛苦中,要觉悟反省为什么会如此?

 作为畜生,陷入贪爱生死中,陷入愚痴妄想中,要觉悟反省为什么自己做了动物?

 作为鬼,陷入种种不充足不圆满中,要觉悟反省自己为什么所求违愿,为什么自己处处受阻?

 地狱道众生深入重重痛苦惩罚里,每次惩罚都是在提醒——因为你做了什么,才承受这样的痛苦!虽然地狱道没有时间反省,但是你承受的所有痛苦,都是有来源的,要记住这个惩罚,以后不可以再造次。

 如此次第而进循环而来,不断地积累反省觉悟,终究会把反省方向推到为什么入轮回受生死上。

在早期佛教的内容说到入轮回的原因是无明,十二因缘还灭门推导到最后就是根本无明。之后说妄想生死,心动则万物生,心动则轮回有。如唯识把神识分的很细致,而神识自然奔涌的意识流成为妄想的源头;这无穷无尽的意识流,成为依正庄严招感万物的源头。所以小乘要觉悟的是怎么把握自己的粗重意识流;而大乘要探讨终极方法,任何一类众生,任何一种妄想,任何一丝执著,大乘都要深入其中,体会拿捏其中,从而破除掉这个障碍,从而圆满无上觉悟。

就像一盘菜,可以很容易知道是怎么烹饪的,但是味道如何必须亲自尝试。我们承受生死的味道如何?也只能自己尝试完毕才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,这就是觉悟的内容所在。大乘更巧妙些,如果我能帮助解决你的这类痛苦,我就可以不再入生死重新体会这个经历,如果解决不了,就要再次投入其中、感受其中、觉醒其中,这是很漫长的路。当大乘以救度众生为本怀,众生的痛苦,就是自己的痛苦,解决了众生的痛苦,等同于解决了自己以后类似的痛苦,也就是以后不必再承受如此痛苦,这很巧妙,这是很不可思议的。

虽然有佛倒驾慈航返回到等觉菩萨位接引众生,但成就为佛,都要经历众生一环才能成就圆满。

如《普贤行愿》里提到“没有众生就没菩萨,菩萨从众生中来。”佛菩萨既然要经历众生一环中获得圆满,那么圆满佛菩萨愿的又是什么?比如佛要度有缘众生,有缘众生受佛教化,这个能堪受教是度尽有缘的前提条件;如果有缘却不堪受教,一拉一倒退,一推一卧倒,这个众生不能救度,佛的愿也不能圆满,也就暂时不能圆满成佛。

这个前提条件强调完毕,就要说到是什么激发了菩萨成佛之心?前面有佛在做演示,后面有众生在推着前进。所以诸佛菩萨成就最最要感恩戴德的就是众生, 

没有众生就不能成就大乘行愿,

没有众生就不能圆满宿世誓愿,

没有众生就不能激发修持心行,

没有无尽众生就不能令修行速得圆满。

而你的成就并非来自于你自己受的苦闷烦恼,还有你看到大众的痛苦烦恼,你感受到众生的烦恼苦闷,将此汇集一起,能感受到生死之态。这些感悟也是要感恩众生的付出,感恩他们轮番上演,辛苦演好了本职角色,虽然可能不知道他们是谁,叫不上他们的名字,连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,乃至他们的故事可能也是道听途说,

但是这些堆砌在一起,才会让我们瞥到轮回的一丝恐怖气息,才会理解出轮回的重要,才能激发求出离心的迫切,这些也统统要感恩众生的付出。 

虽然佛菩萨在前面把这些已经早早地告诉我们了,可是如果没有众生的轮番上演,我们的感受不会那么真切,我们也不会真实地信受佛菩萨所讲之究竟。 

当你机缘成熟了,你是否可以一甩袖子什么都不管,只是说:我证悟无相无为无愿法门,以无作妙力契入常寂光境界?

一方面在究竟实相上确实是没有所谓众生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。只是遮蔽了,在没成就前仅是遮蔽了自性,除此之外佛和众生有何差别? 

一佛之成就需要旷古持久,有缘众生也多,当度也多,当帮也多,当利益影响的也多;而觉悟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成就之路是那么多众生共同付出才来的,我怎么可能舍而不顾?所以大乘的高级心法在《维摩诘经》中,我也常常说:不住无为,不禁有为。虽然知道无为法,也证悟了无为法,但不会安住在这个无为境界;反而会进入有为的境界,去推动有为的帮扶。如果这个心态不能掌握,大乘的理论会产生割裂,也就是大乘证悟境界超高,但是却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众生服务,这是两个极端。

如我过去说,佛是极度的感性和极度的理性的完美融合。理性是智慧,感性是慈悲。所以二足尊是智慧证悟究竟实相,而慈悲是表达智慧之用。若无智慧,慈悲是假慈悲;若无慈悲,智慧失去了准星。

 

所以学大乘佛法入门的路也依然有二条:一是靠般若,如般若部宣讲,证悟般若波罗蜜门;二是慈悲,就是发大乘心,行菩提愿。非此二事不能入大乘门,但是这二个部分还是要合一,才是真正的大乘境界,只一个就是瘸腿蹦跶。

 对我们来说靠哪一个进门呢?靠智慧,得走通戒定慧,老难了!靠大乘慈悲心,就要紧紧地贴着佛法,不可远离,得到佛法的滋养。所以这智慧哪里来?一是修得,如戒定慧;一是闻得,如读经。如我们发起的九字读经练习,这是获得智慧的一个途径。“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”深不进去,海和你没一毛关系,就算三藏十二部通通背熟,深不进去,海依然和你没一毛钱关系。 

说了那么多,大乘的路可不是看着一帆风顺,走起来马上就到的。有一种境界叫做“望山跑死马”,看着山很近了,骑着马向山跑,最后马累死了,也没到山脚。大乘的修持如同此状态,得有门,得有阶梯,得有次第;而不是盲目的、随便的、凭借个人爱好的,这都不堪磨砺考验的。没有扎实的基础,没有稳固的积累,没有足够的领悟感受,这门看着是门,却无法进去;就算进去也是进了一个迷宫花园,走着走着就迷失在百花丛中,贪法、贪境界、贪修为、贪神通、贪供养、贪名气,被花吸引,结果劳死在迷宫了。

佛讲大乘说三十多年,这可不是一般的晃悠三十年,东西重多,内容庞杂,需要理出路线,而如果一头扎进去,恐怕很难冒出头来,有淹死之虞,这是大乘的危险。所以大乘最后最后的保障就是度众生,心念众生,只要这个念头不丢,你就没跑偏。只要这个念头还在,你就肯定得诸佛菩萨加持,得无量众生卫护,这路是直进的;如果度众生的念头丢了,莫说走大乘有结果,恐怕出轮回都是难事。所以度众生,不仅是诸佛成就之愿,不仅是菩萨成就之根,还是大乘行者不跑偏的终极灯塔。

佛是极度感性和极度理性完美融合了,菩萨还在完美融合的路上,或者是感性不极致,或者是理性不极致。于是有的菩萨要更强调慈悲,而有的菩萨要更强调般若。我们是哪个都没有,就算有点也不真,就不用说极致,更不用说将其极致融合了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  

  16.7.28

上一篇:第一页
下一篇:愿力的秘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