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佛说阿弥陀经析.139(名闻佛)

  • 佛说阿弥陀经析.139(名闻佛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名闻佛】

若想在佛法里真一深入进去,你不会挖掘义理,只能靠别人挖完你去落实,这确实被动很多;若对方挖得不够深、不够宽、不够普遍,我们就会把这个理解固化、乃至形式化,就又跑偏了。若我们自己不会挖掘,就会在主观上落下了一个成见,比如某某人说你必须必须这样这样才可以,我们不解其意啊,人云亦云;殊不知他这样说是对的,我们再这样说就是错的了。言语文字在合适的时空、地点、环境是有强大力量的,但是错过了机缘,不仅利益没有,还可能成为执着一枚。

如《地藏经》里婆罗门女救母,这个事情在婆罗门女本身来说,一句“我今示汝母之去处”,她可以举身自扑,我们现在听到这一句啥感觉?能挠挠脑袋就不错了,就更不能理解举身自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,更不能理解这一句话对彼时的婆罗门女是多大的激励和鼓舞。所以一句很简单的话,在对的环境就可以语出惊风雨、落笔泣鬼神的效果;可是若我们把自己置身事外,真的无法理解一字一句的心酸不易,更无法理解佛菩萨做出的种种,这其实是我们和佛菩萨没有衔接明白,自诩获得加持,其实就是死皮赖脸的要求,菩萨慈悲罢了;而并非是同气相求、共业招感。我希望大家获得加持受用,不是死皮赖脸求来,而是应该自己获得,把自己放在对的位置,自然会有对的效果,共业招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不需要攀缘、不需要强求,可是很多同修理解不了啊,怎么办?还是得求!这就把自己堆在被救度的圈里,把自己列在弱势群体里,这样做对不对?对!但是也不对。

对,是因为把自己放在佛菩萨救度的圈里,成为契合佛菩萨救度的对象,能稳妥获得救度效果;不对,是因为或许真不用这样。就像有人觉得往生极乐很难,我常常说“你把自己当成去极乐世界收水费的了,这个门不容易进的。”如果你就是极乐家里出去转一圈的孩子,你进门还需要没完没了敲门吗?各位自己思维:你早晨从家里出去,晚上回家,你需要没完没了敲门吗?你的钥匙做什么用的?你自己就完全可以进门,敲门是表述我要进去,可是你有钥匙,不用敲门!我们把自己当成极乐家庭外的人了,手里就算拿着老爹给的钥匙,却连试都不敢试,就相当于说:我好像不是这家的孩子,我的钥匙好像就是冰果棍、烧火棍、搅屎棍,这种卑劣狭小的心态把我们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,并非是极乐不收啊,而是我们不肯开门进去。能死皮赖脸的求也是一种功夫,能没脸没皮地试钥匙,也是一个境界。很多人不敢去做,直接就当自己是外来户,这心态很难进得极乐的门,这也正是为什么佛陀往菩萨位上推我们,为什么不管我们认可不认可,告诉我们做好大乘这样就对了。

若这心态调整过来,真的是另一种感受,你是极乐家里人,这是事实啊!睡一觉忘记了,但是这不会改变事实。因为忘记了,所以佛菩萨慈悲我们,给我们回去指引方向,这个指引的手段有多种多样,并非只是文字、言语,还有的是文字言语背后的内容。若我们对经文教义挖掘得更深,就会知道原来这不是冰果棍、烧火棍、搅屎棍,是钥匙,而且是大门、小门全能开的万能钥匙,是不仅自己可以进门、其他人也可以凭此进门的金钥匙。

名闻,若深挖一点,就得去挖如何闻?闻了什么?若按固定既有模式,一提闻,必然要涉及到闻的几个要素,“如是我闻”的出处,或者返闻闻自性的修持等等,可是那是别人挖的,我们在其中能获得什么?这才是佛法能真实利乐我们的地方,如果我们在其中什么也没有体会、感悟到,就算拿了如须弥山一样高的经教,也是去佛外道,心就没和佛陀贴着、心没和菩萨粘着、心没和大道合着、心没和众生挂着、心没在佛法里沉着、心没在普香中熏着,不是外道又是什么?虽然说学佛,却在做离佛。

我们回到下方诸佛代表的内容上,什么样的名才适合被大众听闻?绝对不是唱歌、跳舞、讲笑话出名的,也不是搬弄是非、人云亦云、鹦鹉学舌出名的,这个名就不只是名字的意思了。就算只是名字,那么什么样的名字适合被大众听闻?换个角度,大众听闻到你的名字了,能当饭吃还是能当水喝?也就是大众听闻到你的名字了,你能提供给大众什么样的真实帮助?思维到这,推导到这,这个名就是法名了,就是拥有法的那个殊胜名号;就是众生听到你了,就知道在你这里能得到利益,求得解脱;就是众生在你这里能有收获、有进步、有成长、有成就,这个名才是真正的、可以被广泛听闻的,这样的法名才是真实诸佛菩萨的本名。

我们想一想:当有一天,你成为一尊佛陀了,你以什么做为本记来讲啊?释迦佛可以讲自己的殊胜经历,讲好多好多,可是我们有什么可讲?释迦佛可以讲自己在修菩萨道时候的种种经历——忍辱仙人、常不轻菩萨、500大愿,我们又有什么可讲给听众的呢?我们太懒惰了,没啥故事可说,也没啥事故发生,自然讲讲也都是鹦鹉学舌,就算把佛教经典全背下来了,也还是鹦鹉,那些字字句句放射毫光金轮的佛经教诲,我们念起来灰突突的,本应该一念一句就具足一切的,本应该一念就和佛陀获得感应链接的,我们因为种种、借口种种,无法获取,自然无法受用。于是越是无法受用,就越在疑惑,对自己的疑惑是不自信,对佛法的疑惑是善根不足、慧根浅薄。当我们希望某人提点,可是若自己不把自己疑情提得起来,醍醐灌顶也只是打个喷嚏,听着都是噪音!

疑情就是你在其中的疑惑,久久不解的困惑,通过自己全部身心努力都没有获得答案的那个疑问,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思维到极处,依然无法获得答案的时候,你记得诸佛不欺、三十二应身不欺,你可以在报纸、在广告、在音乐、在石头、在草木、在灰尘等等任何处,忽然见到答案,就在那闪闪发光地等着,并针对着我们的眼睛,直刺心目,瞬间刺破疑惑,天蓝蓝水青青,风儿柔和鸟儿鸣。

上一篇:佛说阿弥陀经析.138(名闻佛)
下一篇:佛说阿弥陀经析.140(达摩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