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9】|经题之“莲”(二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9】|经题之“莲”(二)

音频在线听

 

继续说《妙法莲华经》经题的“莲”字。

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过去造作了什么,《地藏经》各位也读了,也学习了,研读可能谈不上,但拿因果推的方法应该看得到。

你现在承受的种种,用因果往前推呗,你做好事得好报,做了恶事得恶报,这是轮回的根本法则,不知道过去做了什么,可以用法理去推,这就叫道力;不会推,不懂得如何推,不知道具体怎么推因果,你学佛的道力就没拿到手,还想知道自己过去造作了什么,那就只能靠神通了;神通没有,道力又没有,怎么可能知道过去生死里自己做过啥呢?

之前说:学佛的第一个分水岭,就是接受因果,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,而不是我觉得我接受。不要你觉得,那是不顶事的,事情来了,你的因果观上不来,你的因果观出不来,你的因果观颠三倒四的,这分水岭就没过去,你还在那边蹲着呢。

如果一个学佛人连基础的因果观都有问题,怎么好意思叫做学佛人?现在所谓的学佛人绝大多数都是佛教爱好者,只是爱好者的水平,还谈不上学佛修行,更谈不上解脱证圣了。接受因果并继续延伸,那就是接受自己无量劫来的善恶造作了,也就是接受自己无量劫的过往,这就意义非凡了。

各位懂得这个价值在哪里吗?

如果我们此一生,仅凭此一生的种种来修行,和我们凭借无量劫的种种来修行,哪个容易?哪个难?哪个方便呢?自然是无量劫来更方便。这辈子做的善事加一起,怎么可能和无量劫造作的善来比?同样,这辈子做的恶和无量劫的恶也不成比例。

接受因果,深入一步就是接受自己无量劫来的生死轮回,接受自己在六道里摸爬滚打造作的一切,也就是说,我们有可能衔接过去无量劫来的修行。这就价值非凡了,如果能衔接上这一条,什么高度的结果是我们没机会触碰的呢?正是因为我们很难接受过往的自己,还在和过去的自己较劲,和过去的自己缠斗,怎么能衔接过去的修行呢?

过去的善,我承认;过去的恶,我也要承认;好的我不贪,坏的我不避,都是我造作的,要认这个账,只有这样,才有机会衔接无量劫来的修行。

你这辈子再努力,能和无量劫来的努力相提并论吗?所以开启无量劫、接受无量劫的生死、接受过往的自己,并不只代表你要承担巨大的债务,因为你有机会触碰更高级别的结果。这个心态就如莲花的池塘扩大了无数倍是一样的,做得了,你的池塘大了,你可以有繁茂众多的莲花;做不了,就孤零零的一根呗。

只有一支能有什么结果?如果有十万支,会有多少种可能?接受宿世的自己,才有机会开启这个宝库。但是接受现在的自己都很困难,怎么接受过去的自己啊?你现在能不能试着扪心自问,看一看自己到底是什么货色?然后整装待发,用佛陀恩赐的道力,略微推演一下自己的宿世前生,并试着接纳。

 

 

不会用道力,那就把《地藏经》再多读读,好好读,然后配合《楞严经·精研七趣》,把六道众生的来龙去脉大略学一下,你就有可能知道自己过去做过什么、在什么道的什么类中待过了。因为“所过必留痕”,宿世的过往也必有痕迹,发现不了,只不过是你没能力发现,没学会对应的知识方法;学会了,可以试着开启。但这也不是一天二天就能掌握的,没几年的沁染熏修,不是那么容易拿得到道力的,就像很多人学了几年了,连个因果观都落实不好,那就别妄想获得道力了。

我们的路子或者说幻海迷局的高度在哪里?就是直取宿世、衔接过往无量劫来,以最初进入轮回的本愿为出发点,虽然不知道、不清楚、不明晰那个本愿具体是什么,但从对佛理法义的梳理来看,知道它并不难。我们在这提倡的、推行的、建议的,不外乎是圆满你进入轮回的本愿而已。

你的这个愿若圆满了,就断了你往生极乐后再次“披宏誓铠入他方界救度有情”的可能。也就是说,你若能在这一生完成这个本愿的七七八八,就真可以往生极乐后不再出来,那就真可以往生直取一生补处,不需要再入轮回了。

只是这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,我明白了这个,希望你们也获得,希望你们也能真实拿到手,而不是对这些结果望洋兴叹。所以这一生,你到底通过学佛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效果?在别处我不多说,但在幻海迷局,上品上生只是基础,一生补处才是我要送各位回归的高度。

这一生的学佛进程不只是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,更是出水即敷。敷即妙香遍染,染即如云布雨,雨即一切滋养,终成大乘究竟结果!但这也不是我说说、你们看看就拿得到手的,得跟,还得努力跟,用心思维,用心跟随,而不是随随便便拖沓散漫就能够的。

正因如此更合《法华经》的精髓,这也是被建议要重新分享的缘故之一。因为立意点足够高,且又有成型、成套的方法手段做辅助,所以《法华经》的种种利益拿到的就更容易,获得也就更自然。

如上种种虽说莲花,却在说我们学佛一路要如何行进,这路看着简单,却是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辛苦,不然怎么凭借这一生和无量劫生死的业力抗衡呢?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8】|经题之“莲”(一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0】| 经题之“华”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