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袁了凡PK梁武帝

  • 袁了凡PK梁武帝

音频在线听

 

编者按:

在人生的旅程中,在修学佛法的路上,相同的起点,同样的学习,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天壤之别?如《地藏经》中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,菩萨的疑惑:是事云何?老师如是说……

 

同修:

人间天老师晚上好,请问老师如何看到这个案例:袁了凡先生断恶修善,广修福德,是改造命运的典范;而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,也是广修福德,而且提倡素食,影响更加久远,为何反而饿死台城且亡国?更使韩愈以此为理由,反对皇帝提倡佛法。梁武帝福报这么大,为何没有改变命运?而袁了凡却成功改了呢?我想知道这个案例的差别在哪里。

老师:

佛法是什么?是解脱指导,而不是贪嗔痴的工具。梁为什么要大兴佛教?其初发心,也是因为得知自己作为帝王,是因为无意间对佛像的供奉结果使然。所以他的发心,和修行的发心是不一样的。

至于所谓吃素的问题,很多时候说,这是佛法到中国后才有的,我不这样认为。吃素在古印度的佛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,也不是什么难事,但佛教最开始进入中国,只是经文来了,而没有教法跟随进入,所以大家吃喝什么的,也没有受经文的约束影响。后来梁提倡吃素,只不过是追本溯源而已,并不是首创先河。

学佛的原因是什么?如果他能真正地理解寻求解脱,他所谓的数次出家,国库再出钱把他赎回来做皇帝这个事情,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里,就有点奇怪。彼时的朝代更迭非常快,有的王朝只是几十年就被颠覆了,所以很多武将,黄袍加身就做了王。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,国王出门被人篡夺位置,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。

如果真想出家,一定会把权力下放,分解掉,这样就不会缺了他不行了。他还把权力捏那么紧,然后出家,这搞什么呢?这就好像是以退为进的那个策略了,好像袁世凯那个路子了。

所以他的数次出家,国库出钱再把国王赎回,这个事情可能在一段时间里都算是美谈:但如果真出家,权力下放,他也就不可能回去了。所以他的出家,我猜测是假意的,或者说冠冕堂皇的一个噱头。

 

 

古人有这样一句诗“楚王爱细腰,宫中多饿殍”。因为王上喜欢小蛮腰,所以宫里的各种妇女就都开始束腰节食,乃至有的为了能有小蛮腰,饿死也要拼一把。因为王的导向性很大,国王喜欢什么,官员就可能会巴结什么,下面的民众就可能效仿什么。

如果梁学佛的心,出家的心,为佛的心不真,那么下面的官员民众,又会以什么心态面对佛教呢?我们寻因找缘,如果他的发心是因为有人告诉他:你前世啊,破落穷苦,只不过是在一个破庙里供奉了佛像。那么,他和达摩说的那些,也都强调在供奉佛的部分,同他之前在破败寺庙供奉佛像的路子相同。所以他学佛的心,还是在求世间利益。只是彼时的心简单纯净,而此时的心有求有想。

因为发心不同,或以同佛菩萨做买卖的心态学佛,我可念了你的圣号了,你得记着,你得保佑我什么。这种心态,里面裹挟了傲慢。如果有傲慢,那得什么报呢?《楞严经》有说,得饿鬼报;傲慢,还有下贱报。他被饿死的结果,合了饿鬼报,也是因为内心里的傲慢作祟使然。如果内心有傲慢,那么他做的那么多:供养僧人,修建寺院,翻译经文等等,也很可能多是傲慢心作祟;如果他言辞间暴露出这种傲慢,达摩祖师说他毫无功德,这绝对没错的。

如刚刚提到,拿国库的钱修自己的福,这又是啥啊?明晃晃地偷盗,大张旗鼓地偷盗。虽然国王以为国库都是自己的,这个想法就有点错误了。古代儒家经典里都有说:社稷和人民是第一位的,国王轻。如果有点权力了,却没把自己的位置摆明白,以为国家赋予的权力是可以自己滥用的,这就犯错了。所以他的那么多问题啊,对各位也是警钟了。

 

而了凡呢,他是身口意完全在路上,都在转化中,是正经八百地修行了,所以,了凡可以转命。因为他努力修行,改变自己过去的种种错误,这种勇气和努力,是坚定恒常的,所以他转命的结果也很殊胜,不可思议的。

《觉林菩萨偈》有说:一切唯心造!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到,佛法修行,结果不在于表面功夫,而是心法、心行的修正。以正确的心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,改变过去错误的习惯,这才是一个正确的、基础的修行状态;反之,因地不真,必然果招迂曲,是无法达到理想目的的。

同修:

谢谢老师。结合这个案例,所以,第一阶段功课,不仅是要将读经念圣号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,也要结合《地藏经》,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心和身口意。

老师:

这个案例,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,而是你以什么心为基础。心态对了,方法跟上,才是事半功倍;不然得不到利益不说,反而有可能横结罪缘。

上一篇:“三部走”的第一阶功课需要做多久?
下一篇:莫让珠玉陷泥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