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439】| 如来寿量品(40)

 

【父见子等苦恼如是,依诸经方,求好药草,色香美味,皆悉具足,捣筛和合,与子令服,而作是言:此大良药,色香美味,皆悉具足,汝等可服,速除苦恼,无复众患。】

“父亲见到孩子们中毒后宛转于地、跪拜哀求,循着过去成功经验的药方,寻觅好的药草,不管是颜色外形还是功用都非常完美。将这些药品加工处理,制好药后交给孩子们,让他们服用,然后这样说:‘这可是难得的好药,你们可以服用,能迅速除去你们的苦痛烦恼,也不会再发其他病了。’”

“毒药喻”的这段是描述父亲制药的部分。

药是怎么做出来的呢?前面知道中毒了,这位父亲也具备良医的三个要素,对病症的查验没有错谬,在这样的前提下,依靠过去见过的经方、验方为根本,并不是此时他独创了一个什么药方,更不是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度脱的什么法子,而是依靠过去那些经过验证的药方来做配药的基础。

“依诸经方”这点就很重要,“诸”是多的意思,依靠众多的经过验证的药方来配药。各位注意这点,并不是拿到一个什么偏方,也不是随便找一个什么药方,而是经方,且还要在众多经过验证的药方的加持下配制。就像我们回答问题,或者面对某些疑惑、某些质疑,我们是否依靠经方配药了呢?有时,我们会感觉到对方不配合,说了不听,听了不懂,说懂了又不会做,做还做不明白,这些都可能存在,但我们给出的建议、答案、指引是出于经方吗?是出于众多经方和合加持之下吗?

仏教里的善知识地位非常高,其中各种硬性标准就不多说了,还有一条就是“广泛诵读大乘经典”,这一条在我初次看到善知识的八条标准时,觉得好像不那么重要,但之后越来越觉得这很重要。如果只读几部经,很难勾勒出一个大体轮廓,如果所读经文又很倾斜的话,获取信息也会很偏,借此勾勒出的轮廓,再完美也只是一个侧面,或者一个横截面。

为什么要广泛诵读大乘经典?

仏教的经典大分为经、律、论三类,也叫三藏。

“律”,是戒律部分,往往不方便广泛阅读,你求受某戒了,才好阅读对应级别的戒律内容。

“论”,更多是后世人创作的,裹挟个人见解及偏邪的概率就更高,因此也不那么建议大家轻易读论的部分。论还要经过三法印的印证才行,不是什么论都可以看的,因为后世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些文字,模仿仏教经典也没什么困难,但想在编写的论述里满足三法印(无常苦空、无我、涅槃)就不容易了。

三法印对学仏也很重要,这是法眼,是正伪立判的依据。但三法印也不是任何阶段学仏人都可以轻易掌握的,就算知道三法印是什么,在我们阅读过程中,这些义理也不是轻易可以被发现的。因此,阅读经文是最简单的,不必受戒律制约,也不用担心吸纳论述的渣滓;但阅读经文也有些说头,不是随便怎么读都行的。

善知识要广泛阅读大乘经典,各种大乘经典所承载的义理一定是促成达到善知识的关键,这其实就合了本段经文提到的“依诸经方”了。经文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方法,描述的各种历程,阐述各位仏菩萨的心路历程,这些就是经过验证的方法。只了解某一仏、某一菩萨的经验,这只是局限于某些特例,不广泛阅读大乘,就等于不能广泛掌握仏菩萨的成功经验。

这就反推出仏为什么是仏了,因为仏掌握了广泛的方法,如“四无量心”里提到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这就是学习经方和积累经方,到扩大救度版图,让自己的救度版图没有明显缺陷。我们说某菩萨如何如何,比如求子,往往世人知道求观音菩萨,但求地藏菩萨也行,求其他菩萨也是可以的,因为这些大菩萨在救度版图上没有缺陷,而我们只求谁,这受限于我们的认知。

还有一个很客观的问题,有好些人不会求,不知道怎么求。比如去求最容易求的菩萨,导致世人传说的灵验成为绑架我们认知的另一道枷锁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438】| 如来寿量品(39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440】| 如来寿量品(4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