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99】| 穷子喻(七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99】| 穷子喻(七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我等今日,闻佛音教,欢喜踊跃,得未曾有。

佛说声闻,当得作佛,无上宝聚,不求自得。

譬如童子,幼稚无识,舍父逃逝,远到他土,

周流诸国,五十余年。其父忧念,四方推求,

求之既疲,顿止一城,造立舍宅,五欲自娱。

其家巨富,多诸金银、砗磲玛瑙、真珠琉璃、

象马牛羊、辇舆车乘、田业僮仆,人民众多,

出入息利,乃遍他国,商估贾人,无处不有,

千万亿众,围绕恭敬,常为王者,之所爱念,

群臣豪族,皆共宗重。以诸缘故,往来者众,

豪富如是,有大力势。而年朽迈,益忧念子,

夙夜惟念,死时将至,痴子舍我,五十余年,

库藏诸物,当如之何。】

“这时大迦叶为了重新讲这个道理,就说了如下的长偈。

我们今天听佛给罗汉授记的内容非常激动,从来没遇到过的,这就好像无上的珍宝汇集,没有用心求,就自然得到了。就像孩子很小的时候什么也不懂,跑到远处,流浪他国五十多年,虽然他父亲思念并四处寻找,但没找到,最后只能随便在一个城市止步,然后有了无量珍宝、财富、权势、地位、名望,越是有如此大的势力、越年迈,也就越想念自己的孩子,长夜无眠时更是悔责不已:我快要死了,我那傻孩子离开我五十多年了,积攒下的家业要托付给谁呢?”

这一小段里有两处描述孩子:一是幼稚无识,二是痴子舍我。

“识”是佛教里的专属名词,慢慢和中国的文化融合,衍生出很多不一样的理解。“识”本是指根和尘相遇后形成的分辨性。比如眼根遇到色尘,也就是眼睛看到某个东西了,就会马上形成眼识的效果,这东西是大是小、高矮胖瘦、什么颜色、什么样子等等自然状态就出现了,这些都是眼识工作的结果。耳根遇音尘形成耳识的效果,以此类推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就是六个识。

我们能感知周围一切,都是基于六根六尘六识的工作,通过这六组根尘识的关系,实现了本性见闻觉知的信息获得、采集和基础分析。所以“识”本身没有好坏之分,属于中义词,不包括褒贬在其中的,但慢慢发展演化,其中无疑裹挟了更多的贬义。一提“识”,我们就可以对应到分别上,然后分别又能继续攀到无明上。识无疑就成了无明的代言。

学佛的人基本都知道无明,所有毛病都可以挂在无明的这个由头上,只要一提无明,妥妥没毛病。如这幼稚的孩子没有分辨性,也就是不知道好坏、不分善恶、不明是非,这就是无明的具体体现。

那么这个“识”到底是好是坏?一般小孩这样思维问题,非此即彼的,不是好人就是坏蛋。刚刚说“识”本是中义词,是中性词,没有褒贬的,就好像是一个事物的名词而已,而事物本身没有好坏之别。如“无识”也就是不分是非、不辨善恶、不明真假。如果在某些修行阶段能做到无识,自然是好,这是有境界的。如修禅要“返闻闻自性”,自然要把根尘分割开,也就是说眼睛没坏,东西没消失,但视若无睹,看到和没看到一样,这就是压制了眼识,从而推广到六识,压制六识,也就是《念佛圆通》里提到的“督摄六根”,看管、看守好六根目的很简单,就是压制“识”的分辨性,不产生分辨效果,自然不产生分别,借此突破。

但学佛这一路绝大多数的时间是需要分辨性的,是需要“识”的,你没有分辨是非、善恶、好坏,怎么相信某个法门?怎么修行某个法门?在学佛进程里,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有这些“视若无睹、置若罔闻”的状态。就像你听到一个方法,你得闻,你得有识的工作,知道这是对的,听明白这个方法要怎么实践,于后你再丢弃识,这是可以的;如果上来就把识丢弃了,乃至上来就说“不分别”,这种人就是欠打了,脑袋敲出几个大包来就好了,就知道不能这么说废话了。

“无明”我基本不怎么提,原因很简单,就算你知道无明是啥,也是暂时处理不了的,与其处理不了,然后还心心念念、小心设防、提心吊胆的,何必呢?所以妄想也好,分别也好,执着也好,只要能利用好,就都可以是好的,但如果利用不好就很麻烦。

怎么叫利用好?比如说执着,我们大略知道执着不好,但净土法门需要执着,你不执着在往生极乐上,你能往生吗?只是如刚刚说,发展发展就出现贬义在其中了,为了避免贬义的拉扯干扰,还得起个漂亮的名字,以区别贬义的那个词。这样就不能说执着求生极乐了,应该说至心、深心求生极乐,坚固、志愿求生极乐。这样说和执着于求生极乐有什么区别?就是一回事,只不过用了两个属性不同的名字而已。

妄想和分别也如此,用好了,就有好的名字了。比如分别,用好了,那就是法眼圆照,那就是洞若观火,那就是悉知悉见。 比如妄想,用好了,那就是百千种求愿,乃至三乘愿,乃至菩提愿。

为什么菩提愿也是妄想?一切有名相、有分别、有对待性的,都和自性不匹配的,也就是说自性里是没这东西,所以自性里是否就有菩提愿?依然没有这玩意,只不过为了方便,起了个名字,用以标注这个状态及特征而已。

这就是《金刚经》里说的:名此,非此,只是暂时叫这个名字而已,并不是代表就是,如果就是,这就是错的了。所以众生就是众生吗?你就是凡夫吗?菩萨就一定是圣者吗?因为该好好用分辨能力的时候,没用、不会用、用错了,这就是愚痴了,如你想分别这个事情是好是坏,可是你分别后的结果和事实正好相反,是不是愚痴?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98】| 穷子喻(六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00】| 穷子喻(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