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忍的咏叹调

  • 忍的咏叹调

音频在线听

同修:“其他不那么重要的事,还是略俭朴些更好。不亏待自己,也不应放纵自己;不恶对他人,也不应纵容他人。包容是一种无力抗争后的妥协。并不是心量够大就有包容,并不是心态够好就有包容,而是努力过、抗争过、拼搏过,最后垂手叹息:‘朽木不可雕,粪土之墙也不堪粉。’”

老师,最后这段觉得有些突兀,有些难消化。不纵容别人,包容是无力抗争后的妥协,就是要去抗争。这与仏教的忍怎么融合?忍在仏教又是很重要的。

请老师有空的时候开解一下。

 

 

老师:忍是仏教里很重要的修行方式手段,在很多领域的地位作用也非常重要。但忍,不是什么都不做的逆来顺受,如果把忍当成无条件的妥协,这忍也不会水平多高。

之前提过:忍,大略有七种。如果只是逆来顺受,不做调整、不配合心法,这种忍很多是力忍,用力气压制而已,和修行的忍不在一个位面,也不是一个事情。虽然力忍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坚毅,但仏教是要改命的,可不是劝你、教你、告诉你:要在泥坑里趴着别动,要在诸苦里熬着别离开。

如此是否理解纯粹的力忍是有问题的?所以,需要反忍、喜忍、乐忍等等,从力忍的水平升华到更高位面,衔接更深刻的法理。

不可否定,力忍也很难,力忍可以解决一些眼下的矛盾,不令斗争升级。但没有心法的配合,在力忍的同时,内心还是起计较的、还是忿忿不平的、还是起伏杂乱的。就断因果来说,力忍是不够的。

一个事情爆发是一个因果展现,不随其走,这副因果链条就可以斩断了。但这个“不随”并不是力忍可堪任的,还需要内心足够清明,内心真正不随此因果继续绵延伸展。能达到这个标准,配合力忍,能斩断因果相续的链条,化冤仇为祥和;不然,表面上一团和蔼、言谈文雅、举止得体,但内心里勾心斗角、愤恨不平,这副因果真的断了吗?这副因果没有断,连转变性质的效果也没做到。爆发的因果是恶性的,内心继续恶性,这个因果链条还在延伸,还在寻求报复发泄;力忍只在表面伪装了一下,距解脱生死太遥远。

故,仏教的改命是从一个又一个因果里转。不能迅猛斩断,起码也可以让其性质发生转变,从原先的恶缘性质变成善缘、变成法缘,这样也可以达到转命的效果。不过转性质的路子较为温和,较为繁琐、漫长,更对行人提出要求,得坚持。不能说“我都艺术家一个多礼拜了,为什么还没有人找我签名,找我送韭菜?”

提“忍”,正常来说是包括所有忍的手段方法及心态心法在内的,是一套很庞大的修行内容。但我们就字面理解,很容易把任何一个仏教的专属名词给扁平化,本来几层楼一样的,让我们给压缩成一张纸了。不能说仏教内容就是一张纸的厚度,而是我们的理解体会是一张纸。

如果不抗争,释迦仏做太子时就应该搂着三个老婆过日子;就应该声色犬马、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;就应该圆满净饭王的期望去做一个转轮王,然后带着兵马四处征战,把迦毗罗卫国被夹在大国间的尴尬解决掉;如果不抗争,就不应该星夜出逃,也就不会有四大天王托车逾城;不会用华丽衣服和金匕首换乞丐的衣服及削发,更不会满足于六年的一麻一麦,也更不应该在泥连河接受牧羊女的乳糜。

世尊这一路是靠忍走过来的吗?是靠抗争。

色身略恢复了,就铺草坐菩提树下,指座发誓:“不证悟,宁死不起此座!”若不做抗争,波旬派了三个女儿来勾引仏陀,是不是就应该用个将计就计?等波旬带着大队人马前来干扰时,是不是就应该缴械投降,不做任何辩解?

夜睹明星通透后,如果不抗争,是不是应该随顺彼时升起的心念,马上示现入灭?不做抗争,又何必专门赶路去鹿野苑找五比丘为其说法?不做抗争,那么多外道想害他,三个迦叶兄弟的收服怎么可得呢?不做抗争,有外道来辩论,歪理邪说一大盘子,就照单全收呗?

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更多是抗争,而不是靠着忍耐,虽然忍耐是很重要的品质。因在恶世浊世里,破事、乱事、坏事、恶事一大箩筐,需要忍的力量做这层外衣,做这层护甲;但只防着别人攻击,这思路就是等着挨打,等着送人头罢了。

 

 

兵法说得好:攻城拔寨,这都是下之下策;不战而屈人之兵,这是善之善者。不战是有自保的底气,屈人之兵是有抗争的能力,而不应该把这些拆分成零碎的配件,或者说拆分成互相矛盾不相容的个体。

我们知道“自相矛盾”这个成语,但如果你上战场了还矛盾吗?完全没有了,最好的盾我要有,最锋利的武器我也要有,两手抓,我两手都要硬;而不是只抓着矛,或者只抓着盾,这种就是送人头了,而且还是千里送人头,被割韭菜了还得说句“谢谢噢”。

可能我们有些时候会感觉到自身理解的法理是矛盾的,矛盾是因为高度不够、联系不够、通透不够。可以说格局、眼界、心量,但这种提法是缺少指导价值的。

高度不够,就是我们只趴在地面上扁平化理解了,扁平化肯定矛盾。比如我家六楼,我现在坐在电脑前,那么五楼的这个位置他放什么了,可能放了一张床,或者放了一个什么东西,四楼呢?一楼呢?这样扁平化,必须矛盾。

为什么我这个位置是电脑前,而三楼却不是这样的呢,这不矛盾吗?人家三楼于你何干?这事大家都懂,法理也是如此。三楼的你没有放在三楼,非要拽到六楼去比对,非要压在一楼去处理,这能不矛盾吗?

就像我们知道,解读法理有两大层面,分两大层的:一层就是在经文里出现非常多、占比非常重、又常常遇见听闻的,圣谛层面的道理在圣人角度来说,这是人家的真理;而对凡夫来说,更契合的是俗谛法理,也就是在凡俗层面的真理。

仏教说的两大层的真理,哪个真理是真理?哪个又不是真理呢?想学明白、学通透,俗谛和圣谛需要不同的态度和过程。俗谛学明白了,不代表对圣谛了知;圣谛研究明白了,不代表在俗谛就顺风顺水。在各自层面里学通透、明白了,还要有个联系,才能把圣俗二谛结合一处,理解为一个硬币的两个面,而不会非要把两个面拉在一起对比。

如你所问:包容为什么是一种抗争后的妥协。

妥协不是目的,而是抗争后再无前进分寸的可能,你不妥协还继续努力吗?这就不智了;相反,什么事都抗争,又失去抗争的意义。今天吃饭没吃够两碗,我不行,我忍不了,我强迫症犯了,必须整够两碗!这不是吃撑了闲的吗?

就像度一个众生,或者劝一个人修行,你努力对方就必须全盘接受吗?仏尚且做不到这事,我们怎么敢那么妄想自己战无不胜呢?

如我们去办些业务,也可能前前后后绕圈子、兜弯子,你能一趟就什么都办得成吗?这次某个东西没带,人家办不了,你抗争、你跳脚骂人,能解决问题吗?谁叫你没带足够材料呢。

同样的道理,某众生想求生极乐,攒的资粮足了吗?没够,一场超度走不上,非要抗争,你必须再给我做两遍超度?

同理,我们学仏的资粮不具足,学得坎坷波折。这时候,不懂得为自己培植资粮、以谋后事,非要抗争:不行,我必须这次读经就要把道理学明白,就要把这段吃透了。你吃不透,非要抗争,这精进劲头很好,但资粮不够你就吃不透,你不妥协能行吗?

同理,听闻学仏很难开悟有证量。人生无难事,只要肯放弃,我也不努力了、我躺平、我就做个咸鱼,翻个身都算我咸鱼资质不过关。也不努力就直接躺平了,这怎么可能对?

但努力了,没有效果,也要承认事实,不能说“我必须这遍就吃透了”,这次不行下次呗,下次不行继续呗。如此才有机会在资粮具足时,一个字、一个声音、一个相、一段思绪就把自己送到对岸了。但如果资粮不够,你不妥协,非要继续前进,这是要干啥呢?努力是对的,但也要接受现实,要坦诚面对效果。差什么,补呗!补齐全了,才能水到渠成、一波带走。

所以,妥协不是终极的放弃,而是要接受现实,接受无功的努力,接受一次又一次没到山顶的跋涉。但同时,不放弃希望,不放弃努力,不放弃追求,这次不行,那我要接受,要直面失败,但也不放弃下次的可能和希望,才能为下次登顶贮存能量。

闲聊,自取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2.12.9

上一篇:生日与福报的天平
下一篇:口罩下的行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