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七月半

  • 七月半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为什么七月十五叫佛欢喜日?有什么含义吗?

老师:历史上的今天,在某一个许久以前,那时候的仏教僧团还是以托钵乞食为生。

那时少有所谓园林、经舍、大讲堂,几乎夜夜都在树林里背靠大树打坐度夜。更有甚者,为方便修行在尸陀林过夜,也就是在乱葬岗。彼时古印度的丧葬习俗还是很粗暴、原始的,举行火化是大家大户大讲究的;离河近的也会选择水葬;其他条件不那么好的,也没那么多讲究条件,就只能草草丢弃,任凭野狗、秃鹫吃掉,这就是所谓的天葬。

后来仏教有了大的拥趸护法了,常常有请应供,但僧团人数也是很庞大的,故那时候能参与应供的还是少数。什么样的人才能毫无芥蒂的参与应供呢?一般要到阿罗汉,也就是四果罗汉,彼时罗汉有一别名就叫应供。

印度的自然环境靠近赤道,北方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,地理位置上是处于被山海包围的环境,热起来就非常热。每到夏季,出门乞食很困难,因为僧团多是男众,天太热穿多少衣服合适呢?穿少了又不行,且到了城邑人家乞食,出来的女众穿什么合适呢?这就很麻烦。加上夏季的食物不能久放,稍微放置就会腐败,这时僧人若乞讨到此类食物是吃还是不吃?吃,有可能会跑肚;不吃,还浪费人家一片心意。加上夏季里虫子更多,从居住的树林出来,就算再小心也难免会踩踏到虫子,造成伤害。

种种原因叠加之下,仏陀制定规矩:“夏季这三个月就不外出乞食了,但可以提前接受供养。”这三个月若有供养,僧人还好过;若没有供养,要依靠非常艰难稀少的储备度日,其艰难程度也不亚于释迦太子六年苦修时一日一麻一麦了。

这三个月就叫休夏,休夏的最后一天,也就是阴历的七月十五。最后一天用点时间做一下总结,批评与自我批评,检讨与自我检讨,这个部分叫做自咨,借此对这三个月的行持做深度总结。

休夏完毕,经历过的僧人,其出家的年岁就加一岁,也就叫僧夏,到本土后更新为僧腊。

这一天的中午,僧团就可以出门乞食了。一方面,确实不少僧人在这三个月很辛苦,需要正常的食物滋养色身;一方面,僧人出现在大众视野乞食托钵了,对大众而言是一个培福增信的机缘;再一方面,僧众可以自由行走了,仏法可借由人的脚步传递到更远了。这都是仏所乐见的,故此日也叫仏欢喜日。

因此日非常特殊,所以目连救母,为什么仏建议他在这一天搞盂兰盆宴?因为这天僧人们正好需要,也正好可以行走,也正好可能其他大护法的供养没有到,这天最容易借由盂兰盆宴请到为数更多的僧人。若再拖延几天,僧人们四处游走了,想一下宴请一个僧团就很困难。再加上有的大弟子有不少拥趸,可能没过两天就会被各种邀请,也会带部分徒众去应供。若这时再搞盂兰盆,所能参与施食供养的僧众就会少很多,借由斋僧救拔亲人的力量也就会少很多。斋僧应供的力量若减少,救拔亲人的效果就不好明确了。故七月十五这天搞斋僧,在彼时印度算是最容易集合僧众力量的时刻。恰巧饭食又是僧众所需,恰巧仏制接受应供了要有说法,哪怕是念诵偈句以做回向。若斋主有救拔亲人的意愿,应供的僧众就不用分别说法、各自念诵偈句了,回向给救拔其亲人就可以了,这就最直接了当,力量也最通透、清纯。

后来这一方法也就成为救度亲人最频繁、最高效、最有力量的代名词。传到本土后,古印度那种树下一宿、三衣一钵、乞食而活的方式不大适应,因为本土气温也不很高,早晨的食物到中午还能吃,到晚上可能还能吃,故乞食就很困难。加上冬季的寒冷,游走乞食变成定居模式了。随着定居的出现,各种情况就发生变化了。

故盂兰盆在彼时印度很好用,但在本土虽然也很努力维护这个传统节日及借此推及教法,但大环境还是差异很明显。故在本土,不炒盂兰盆,而要炒尽孝这帮菜。

经过漫长流传及发展,七月十五变成了本土三大鬼节之一,也变成哀思故亲的一个传统日子,但教法还是一言难尽。昨晚回来,见某一街口就有两波人在“烤地瓜”,一波已经烟火熄尽,只有点点微光,一波还在灯火辉煌中。

本土还是对尽孝很有情怀的,但因为本土人信仰的问题,也不方便多说什么。起码人家能想着烧几张纸,总比很多外国那种淡薄要强一些。只是仏教要说话就复杂了:你想尽孝,怎么才算能尽到孝?扎实地、有用地、真实地利益到对方,而不是聊表心意、浅尝辄止、做给活人看呢?

说多了,各位自取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2.8.12

上一篇:送达利益的基础支撑
下一篇:系统之普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