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漫谈抑郁(下)

  • 漫谈抑郁(下)

音频在线听

 

 

 

 

昨晚的话题很匆忙,再补充一下,或许能对某些人有帮助。

抑郁,我觉得,其本质就是情绪价值索取失败的产物。

毕竟都是有情众生,有情绪是正常的,虽然不能说这多光荣。尤其社会模式下,人与人之间交流磨合密切,索取情绪价值就变得很平常。

什么叫情绪价值?比如,观世音菩萨又被称为“施无畏者”,他能施给众生无畏的感觉,这就是一种情绪价值。你害怕、恐惧、担忧,这都是情绪,情绪也是色不异空、空不异色的,也是能量的一种体现,承载对应能量的。

为什么会索取情绪价值?

我们在社会、工作岗位、家庭里、朋友之间,需要交流,需要沟通,需要表达自己的意图。某些事情可能触犯了自己的利益,或者影响到自己的观感,或者侵入到自己的安全距离,类似种种情况发生,正常需要沟通解决。但由于我不被重视、没被关注,我的需求没被满足,就有情绪了。

这里面有好多的细节,隐藏了好多走向,促成了很多的悲剧,比如自卑心理。

小学六年前,我都是在农村长大的,六年级的下半年才搬家到市里,读了半年城郊的小学。上初中就发现和周围同学差距很大,比如初一的新年联欢会,有的同学报节目就很高雅,其中有个女同学会手风琴,因为距离学校有点远,就喊两个男同学帮她背琴。我就是那个傻乎乎的人力驮夫。至于琴弹得怎么样,也没有鉴赏能力,就算弹错了,我那时也根本听不出来,然后还得给人送回去。

还有个女同学长得很可爱,说话也很好听,但聊不上,人家张嘴就哪个名著、哪个小说。我那时候看过什么?《山海经》、《岳飞传》, 一些小人书,正经的名著一个也没读过,家里类似藏书不少。虽然不是为了找人聊天说话,但起码认识到差距了,就挑灯夜读,初二开始眼睛就近视了。

因为没有钱,书店新书也不打折,随便一小本就十几或者更多,只能蹲旧书摊。那时市中心有一趟旧货街,旧书特别多。这样下来,到高二、三的时候,已经是很杂很杂的阅读量了。高一时班主任教语文,是从职高过来的,正经师范语文专业的,我是他带的第一届高中。刚好那天上的是外国的一篇课文,问了好多外国文学问题。那时我已经把大学这个部分自学完了,班里只有我一个人能回答老师的问题,直到老师问到近现代文学史的部分,班里才有同学能回答,我也就不再吱声了。

为什么这样?是因为自卑。觉得自己比别人差,需要用行动力来填补,而经济能力不支撑这个行动力,就找到旧书摊来获取资源。如果没有找到旧书摊,那种很好的书还要几十块,这个自卑就不可能被弥补。学得很杂,是因为自卑;不乐意和人沟通,是因为自卑;不想和人辩解什么、不想解释什么,也是基于自卑。

大学时基本一天说不了几句话,是非常闷的,绝对的社恐。后来有个初中就认识的同学,知道我会测字,就给我卖了,导致当时痴迷于算命的财务老师,后半节课几乎都坐我前面测字。毕业后做业务也是为了应对社恐这个毛病,虽然没根治,但起码敢于面对他人说话了。

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情形,只是我小时候阴影比较大。家里这辈分的孩子比较多,但男孩少,这几家里丢了东西、坏了什么,基本上都是我背锅,常常被无端指责,乃至被打。我也很倔强:我也没做,为什么让我认错?不认错!所以就被打得非常狠。其他人被抓包了,家长拿架子准备打了,人家就跑了;我也不跑,我也不找人挡。被认定“犯错又死倔不认错”,几次下来就成了惯例,但凡丢点什么、什么找不到了、什么坏了,肯定是我干的。

原生家庭的影响,埋下了不和人说话、社恐、自卑等等的隐患。好在后来靠自己疏导能走出来,只能说这很巧。那时也想被关心,毕竟是孩子啊,也想被呵护。可是索取不成功,就成了情绪中的负面情绪。

小时候常常挨饿,在农村种种条件并不好,或者说很糟糕,其他还勉强可以忍受:穿补丁的衣服,塑料鞋被乳白胶粘了一遍又一遍,小学时因为家里拿不出领唱的白衬衫、蓝裤子,就放弃参加大合唱比赛。应该说,有了更深重的苦难体验后,对那些略次一级的痛苦是有免疫力的。

现在的人们生存在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,这一代见证了许多,有很多美好的、奢华的、令人向往的东西出现,而自身又不具备获取能力,渴望越深,煎熬就越重。要接受现实,这不是苟且,而是要做好自我定位,这个内容也经常和大家强调,自身定位做好了,能避免很多麻烦。

抑郁,是和社会周遭接洽时没有调控好自身,这个刺激的点或许出现在外围的某人、某事、某物,也或许出现在自己的某些欲望不被满足、不被关注、对某事物的爱而不得等等。

学仏就很高级了,你为什么爱而不得啊?仏法里有答案的,对不对?你为什么求关注、求瞩目、求安慰而不得呢?仏法里有答案。

如果真正接受了这类答案,能从更高位面解析这些被索取的情绪价值,知道不应索取,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了。但作为人,本是互相支撑的社会体,肯定要多多少少地依靠他人支撑,对他人的索取就很难完全避免,就算脱离低级趣味,还有很多内心的柔软需要填补。有很多缺陷,成为一种渴望、一种动力、一种冲动,就像化学原子电子那样,外层电子不圆满,要外围电子来圆满自身,这种外围电子的抢夺成为化学世界的地基。

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呢?我们的某些渴望、某些欲望、某些深层的需求,是否也需要被满足呢?我们的生死历程,是否就是在以另外一种模式来获取某种层面上的满足呢?如果说因果是表面上的基础法则,因果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?是什么在支撑因果滚滚向前呢?私以为,就是内在的信愿行。信愿行在鼓动身口意,从而构建了因果律的地基,展现出世间万态;而愿,就是那个缺口,需要添补的。

抑郁的底层逻辑也是这样——求而不得。

你为什么求而不得呢?要么求得多、求得高、求得脱离实际,求的内容脱节于现状;要么你的能力不够,不达标,不匹配。于是,有的人走到对自身能力的挖掘,有的人走向倒靠他人,从他人处寻求满足。如不少家长,自己成长的糟糕杂乱,一些愿望、想法靠自身没有达到,就强加给孩子:你得学好,你得懂事,你得这样那样。我们自己懂事吗?我们自己学得好吗?己所不欲,对不对?

不少家长给孩子的告诫指导又是什么呢?很多展现出自身的求而不得。你希望考个好的学校,而你没有靠自身获取,转嫁这个需求给孩子,孩子想过自己要考个好学校吗?很多幼儿园的小孩就被灌输要考清北,他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,他会多渴望考清北呢?

就像现在不少小孩痴迷于游戏,让他学习不乐意,他不知道为什么学习,硬按在课桌上,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吗?

就像各位来学仏,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仏,然后又这这那那一堆啰啰嗦嗦,这哪有追剧香呢?

愿,是底层逻辑的突破口,是一切身口意的根本动力所在,是地狱之门,更是天堂之门。如早些提到:规范愿、集束愿,而不是面对所有愿去做满足。那些不合适的愿要学会搁置,学会质疑,学会抛弃,学会冷静处理。

索取情绪价值也是一种愿。渴望在情绪层面被满足,这类愿望有其生发基础,但要学会规范集束,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念头做梳理,需要保留的、需要达成的、需要满足的,努力去做;不需要的,学会搁置,逮个地方放那吃灰。

这样来推演,六道也好,轮回的升降也好,表面上由业力做推手,由因果做法务支持,更深一些的动力是愿、是想、是求、是渴望、是欲望,是外层那些缺憾。

我牙不好,小时候长身体时正好饿得紧,看那些年岁轻轻就寻短见的有一口好牙,就很羡慕嫉妒,这是外层缺陷导致的。本应该关注他人悲喜的大事件,却被人家一口好牙吸引了注意力。

现在对抑郁还有一种提法叫“思维反刍”。反刍就是牛的消化模式,先把草吃进胃里,没事的时候再导到嘴里继续咀嚼。思维反刍,意思是马后炮,事情已经过去了,还没完没了地计较。

这是抑郁的一个特征:事情过不去。有点什么事就拦在那,没事就跳出来刷个存在感,反反复复,没完没了,粘连不清。

因为什么?可能有很多答案可以解答。

比如,这个人格局不高,他思维格局盘踞在某个层面,一直就是这个位面的思维能力,突破不到更高的角度,就像在迷宫里闷头赶路。那就调高格局呗!这事就不破不立了。你想树立一个什么概念,原先的认知可能是障碍,就要破掉这个障碍,空出一片地来,才能建设新的。

为什么格局上不去?就像装修、建造或者玩积木游戏,底层岌岌可危,上层好做吗?这个脚手架摇摇欲坠,你敢上去拧螺丝吗?这个底层的认知不够强大,上面能安立一个什么东西呢?我想上楼一眺远岱,楼梯晃晃悠悠,这楼上不去,这视野怎么打开?有的人三观不对,上面不可能有其他上层建筑,就算想安放什么,也不稳定、不长久。视野格局打不开,思维盘旋在低位面,会引发抑郁。

如那天说失眠是富贵病。你去搬两车货,扛几吨水泥,看看还失眠吗?同理,抑郁是什么病?可能是矫情病,可能是公主病,可能是妄想病。但《无量寿》的那句就最对味:世人共争不急之务。没有正事瞎合计,会不会引发抑郁?这也是之前说的:求愿级别低。

自我定位出偏差了,会不会引发抑郁?

好久前刷视频,看到一个女的被采访,她说自己一定要嫁给富二代,不然自己的美貌、好的教养、美好的品质就都白瞎了。自我定位出错了,觉得自己很不错,觉得自己很有范儿,觉得自己人五人六的,其实太高看自己了。这就是古人说的眼高于顶,眼睛长脑袋顶上了,已经不接地气了。

这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。就像有的小孩总弄出匪夷所思的事情,或者打架斗殴什么的,不是他想做这些事,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搏眼球、 获得关注,也是一种情绪价值的索取。

我们没有安全感,会不会想抱紧哪条大腿呢?也是一种情绪价值索取。只不过,这时候需要有人在眼前,够得着,才能抱大腿。如果我恐惧害怕,需要一个大腿来抱,但想抱的大腿没出现,要不要怨恨这条大腿不在眼前呢?你为什么没有安全感?想抱大腿解决安全感,也是一种解题思路,但这条解题路线后续引发出不少麻烦来。这条路线可以理解,但并不一定是最优的,或者就是无法获取满足的。

此菩萨能施无畏于众生,此菩萨能圆满众生种种求愿,设欲求男,设欲求女,有百千万种愿、百千万种求。

上次说的两个方向是基于抑郁的两个表现:心理脱敏和思维强度低。

思维的低沉盘旋问题。要破这种低沉,破这种无休止的盘旋,当断则断。

低沉怎么破?低能状态怎么解?用高能来代替,用高亮度来解。盘旋、无休止的重复计较怎么解?如文殊菩萨的阿耶剑一样,锋利犀利,吹毛断发,快刀斩乱麻。之前给过建议,一个事情选择困难症了,一块钱硬币五秒钟解决,别拖延,别在那计较好几天,犯不上。

再就是心理脱敏。怎么让自己从过敏反应走到正常反应?用仏教的观点来扶正自身思维的不足,这理论上是对治的,但很难上手。因为仏教观点是啥?这问题,想找个靠谱的、准确的、完整的、自己能信受的、自己能操作的答案,也不容易。就算学仏人就能统一认知吗?仏教里的口诛笔伐还少吗?若能统一,何来这些吐沫星子呢?

正常来说,先是要找到过敏源。花粉过敏啊,还是粉尘啊,还是什么?我们心里上对什么是过敏的呢?这就牵扯出“追念头”的用法:借用反向追念头的手段,找到你对什么是过敏的。就像有人害怕自己被这被那,肯定有一个过敏源或者多发过敏源,如果对这些不敏感,怎么可能引发后续过度反应呢?

你过敏的、在乎的、着力的、计较的,都应该算一种执念、一个执着,于此执着而不得自在,痴于执着,而不知已是池中物。

如我们学仏,痴迷于学仏,就成了所谓仏法里的池中物;同理,你痴迷于什么,执着于、在乎于、计较于什么,就是对应的池中物。

那个人痴迷于赚钱,他是钱财的池中物;

那个人痴迷于爱情,他是爱情的池中物;

那个人痴迷于游戏,他是游戏的池中物。

我们心里过敏于什么,在乎什么,执念有什么,就是什么的池中物。被困于此,天地之大,也不过一碗之下。

啰啰嗦嗦一大堆,想提纲挈领地说一下,结果还是乱糟糟各种跑题。水平有限,能力不够,各位担待吧!

如上,自洽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3.3.24

上一篇:漫谈抑郁(上)
下一篇:身上的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