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楞严经——精研七趣略说(100)

  • 楞严经——精研七趣略说(100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阿难。此三胜流,具大随顺,】

这次和大家聊聊随顺的问题,聊聊“随”到底是怎么个随法,怎么做算是合适,怎么做不合适。随顺、随喜、随缘等等我们常常能遇到,到底怎么随或许本次也不一定会分享圆满,只是略做尝试。

首先这个“随”决定不可以乱随,我们知道出家僧人中,有四弃八弃之罪,对比丘是四弃,对比丘尼就是八弃。四弃是:杀、盗、淫、妄;八弃另四条分别是:触、入、覆、随。做了如上之一就会被弃出僧团。

也就是说不能随便随,很可能出问题,就如过去常常说到的孝的问题,很多人说,孝顺孝顺要孝就得顺,就得顺从老人。这个话严格来说都是错误的,或许这样说有矫枉过正之嫌,但是我们知道:不孝有三。第一大不孝是:父母亲人有过错,不能去指出,让亲人蒙羞,遗恨骂名。这样一对照说孝必须顺从,就是对孝的极大误解,从这点上我们折射出对“随”的理解,也就很有必要聊一聊了。

首先随是解释“从”这个字的,“从”在古文形成的时候是二个人,一个人在前,如此行走,第二个人在后,也是如此行走,这个标指的是第二个人的行为叫做“从”,而第一个人的行为,是“从”的对象,是模仿的对象。

“随”也是这样的,一个跟随、一个追随、一个模仿、一个跟从的过程。这样一来就有三个部分了,一是被模仿的主体、二是模仿的主体、三是模仿的是否到位。要讨论 “随”就出现三个部分要讨论,一是随什么?也就是以什么做目标、做纲领、做模仿对象;二是谁在随?这个能做、能行、能跟、能学、能模仿的主体是谁;三就是学的是否到位,学的是否很像、是否对、是否有出入差别。如果这三个部分略有错谬,那么就会出现比较麻烦的情况了。

我们在随什么?只拿”精研七趣”来说,世尊告诉我们六道的形成原因、投生生死轮回的原因。前文我们也提到如果随顺这些宿世的习气,自然又是轮回去了,不可能出轮回。于是对我们学佛人而言,我们能随的部分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捡择,也就是有个分别在了,虽然我们说要破分别,但是如果现在把分别破了,什么都随顺的话,那么就废了。这也是迟迟不愿分享《普贤行愿品》的原因,虽然这部经也被列在净土的五经中,因为每一条都有非常深的内涵,并且都要用修行次第去做注解。如果没有修行次第跟随,这十愿王如同空设,为什么是空设?就是不接地气,对我们没有指导意义,和我们当下的境界挂不上钩,不契合不是经文有问题,而是我们的底子决定的。

我们学佛人,(先来第一个分别,我们且都算是学佛人,这个分别或许有些人乐意听,有些人不乐意听,且先这样说。)对学佛人而言,皈依的时候就提到“依止”的问题,也就是要依止佛法僧三宝,有人对这个依止做了一个解释:就是除三宝内容以外的,都不许接触,这才是依止?各位想想是这样的吗?如果是这样的话,我小学没上,大字不认识几个,我怎么去读经文?上学学习的这些东西可是佛法僧三宝的哪一个呢?

这个依止,有一个“度”衡量其中,就是依靠什么、不依靠什么?我们可以去看这样那样的书籍,乃至外道的典籍,可以去看,却不可以依止。如我们学佛,以出轮回为首要目的,那么出轮回的方法、路线、手段,就必须要依止三宝垂迹,我们要攀附这个,要依止依靠这个,决定不可以依靠外道的典籍出轮回,如果依靠外道的典籍方法能出轮回,佛法就是有错的,外道也不能说是外道了。

依止也有“度”的问题。其他内容我去看、乃至我记下了、我也这样去做、去努力,这都可以;但是在我们学佛人的内心中,一直要以佛法为根本,不可以动摇这个根本,世间的知识不能算是三宝,但是我们可以学习,知道他是工具,不能依靠他出轮回,知道要找什么做依止这就对了。如果走着走着,把外道的某些道理,做为学佛的道理了,就算可以,因为其他教派也多是立足于止恶行善,从这个点上来说是可以的,但是决定不可以依靠这些出轮回,为什么呢?因为心外求法,自然忙碌于外,而不能真正找到心源根子,这个根子不挖掉,生死永远都要延续。

上一篇:楞严经——精研七趣略说 (99)
下一篇:楞严经——精研七趣略说(10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