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三研《普门品》【38】∣侧面揭晓佛隐因不说

  • 三研《普门品》【38】∣侧面揭晓佛隐因不说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佛告无尽意菩萨:善男子,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,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,设入大火,火不能烧,由是菩萨威神力故;若为大水所漂,称其名号,即得浅处;若有百千万亿众生,为求金、银、琉璃、砗磲、玛瑙、珊瑚、琥珀、真珠等宝,入于大海,假使黑风吹其船舫,漂堕罗刹鬼国,其中若有乃至一人,称观世音菩萨名者,是诸人等,皆得解脱罗刹之难。以是因缘,名观世音。】

救度众生的愿,很少是因为现在学佛才激发出来的,很可能是无量劫来你就在佛前如此发下大愿,只是在落实这个愿念的时候,种种条件约束,最后这个分身堕落在生死中,迷惑障难,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堕落凡间的天使。

为什么我们就堕落到众生这个位面了?

最初是承愿而来。

如在极乐也是一样啊,也要发愿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的,待真正到达妙觉菩萨位、一生补处时,就是等着他方世界做佛了。

等着做佛,不是他不能当下示现觉悟佛果,而是因为他的佛国还没准备好,他度化众生的舞台还没搭好,要在后场等候,就算上演的戏目已经再熟悉不过,也要等舞台搭好才能在上面一展身手的。

当初,为了更好更快地搭好舞台,自己在舞台前后忙活,结果忘记了自己要唱戏的事情,成了一个真正的场工。

 

哪里有真正意义上的众生呢?

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你,我也不是真正的我,知道这个所谓我是假的了,要循着线索回到真我中去。

回去了,你忙碌的一切汗水血泪都有价值;回不去,你承受的再多痛苦烦恼,也都不能成为光明的线索。

我们在轮回里各种造作,施加了各种暴力,承受了各种痛苦,造作了各种恶浊,促成了各种善念,这所有的一切一切,回得去都是有价值的。

在某生某世里,我和某众生因为这样的一个因缘,而形成这样的一个事情,在这样的事情里,我们有了对应的行做,衍生出某个结果来;而这个因缘就是我救度他的因缘,不管善恶,不管好坏,不管爱恨,都是因救度而来,别无其他。

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应现世间,都是为了成全而来,成全众生的求愿,也等于在成全自己的宿愿;成全众生的快乐,也等于在成全自己的慈悲;成全法界的庄严,也等于在成全自己佛国清净殊妙。

成全并非是完全付出而不计后果,而是为了更好地成全对方才要有选择,不能无条件的随顺。

若把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展开来,就是如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一样为成全众生而勋劳不息。

 

当我们发下了某个愿,因为种种的条件可能会有限制,在某个阶段无法坚持此愿;待条件恢复,就要及时地找回本愿,不应忘失。

有时条件迟迟不能恢复,找回本意的事情就会一再耽搁,时日久拖,便成旧疾,最后成了生死客、轮回种。

学佛了,大乘取位是回归法身,也就是最低要以成就菩萨为基本目标,这样说可能很狂妄。

不过找回自己丢失遗忘的本愿,接续上,就算记不得过去如何发下此愿,记不得过去在某佛下被授记,若能抓住大乘的根本精髓,依然会直取捷径。

这捷径就是我们很可能又很快被再次授记,你会记得你的那个名字,或者如雷贯耳,或者如当空霹雳,或者如醍醐灌顶,听到那个名字瞬间就记得了。

若能修行好一点,减少点遮蔽,多一些助缘,可能这样的一个授记就能接续上宿世的修行,一下就回归到法身位的高度,这才是不历僧祇获法身的根本。

 

释迦佛隐去没有明说的这个因,就是不历长久劫数就可以成就法身位的方法,他没说:时一现尔!

若把《法华经》的前文联系起来,也确实不必再重复此内容,可是本品独立成文,单独阅读缺失了和母经的联系,也使读诵很难跨越这道沟壑。

这个因是什么?

可能我说到这还有人不知道是什么因,再明确说一下:

十方诸佛菩萨,皆依救度众生的菩提心而成就大乘圣位。

若你能切实地激发菩提心,你就将位列其中。

菩提心以慈悲心为基础,切实不谬,既当奉行不辍。

若今天做了,明天不做了,这个愿念若存若亡,这辈子想起一点,下辈子又忘记了,这就是轮回了;如果这辈子想起一点就能抓住不舍,也绝对会有巨大的帮助。

本经以莲花为喻,因果同时啊,各位!

菩提心若真地激发出来了,这个菩提果位也是伸手可得了;就是必须坚持奉行这个中间部分,去落实此缘。

这就又回到佛陀的回复中,为什么佛陀只回答了菩萨叫做“观世音”的缘,而没说因了。

或许对当时与会大众而言,更需要奉行落实缘,去把愿推行到实处,所以世尊在宣讲此内容时侧重讲落实愿念,而省略了激发菩提心的前提条件。

 

理顺了这个部分,就可以反观自照,自己对照一下:

我做得怎么样?

差距在哪里?

哪里出了岔子?

如果能这样思维,佛经对我们的加持就非常巨大,这种真实的指引、明确的点拨,就在经文中浅浅地埋藏了。

说的,不一定是要说的;没说的,也不一定是不重要的,佛法妙不可思议。

上一篇:三研《普门品》【37】∣隐透观音菩萨名字的因
下一篇:三研《普门品》【39】∣不想、不愿则无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