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学习需要动力

  • 学习需要动力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老师,我觉得您说的学不好仏法是“因为苦痛没吃够”非常有道理。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一个人感到苦痛,幡然醒悟、看透看破,然后一心依靠在仏法上呢?

 

老师:理事两条路。

理呢,预支地狱苦,以无常做悬头之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;事呢,遇到啥算啥,也不好伸头抢棍子落点。

另外,还是别太寄希望从经历苦难中获取动力。现在人的根性不好,稍微遇到点磨难很容易退缩。尤其是仏法的考验,那种蚀骨钻髓的痛苦更不是我们小老百姓能承担的。走净土,要比实修的难度低很多,但也需要相当的动力做求生意愿的基础。

如果落到大乘里,这其中的磨难更甚。如经言:“龙象蹴踏,非驴所堪。”大乘的考验磨练更如此类,道心不坚,此路难行;不以死心,此路难通。如玄奘西行说的那样:宁可向西前进一步死在路上,也绝对不会为了荣华富贵等等走回头路。这样的大心可歌可泣、可赞可叹,但也应知,不是普罗大众都能发起如此弘大坚固意愿的。

我们也应该知道,没有这样坚固弘大的心念做背景,这路上的艰难风雨怎么抵挡呢?这种弘大殊胜之心行,大家应该知道,也可以知道,但模仿不了、学不来,根性的差距是明显巨大的。

学普世的仏法,受众更多是普遍大众,就必然要考虑受众的根性状态。那些超过平均值太多的东西可以有,可以学,可以说,可以讲,但在普世格局看,不能依此为主的,不能依靠的。

各位也知道,我们推行“普门救度系统”,既名“普门”,是循普世态度行走的。在普世格局下,推行大乘净土趣生一路,着力于普世格局下的趣生模式,依靠于净土的二力法门,若有机缘,并行此普世格局下的大乘。

这样就需要寻求并依靠普遍契合世人的种种方法,而那些较高、较深、较难的法,可以提、可以说、可以讲、可以探讨,不以此做根本,不以此做重心,不以此做普世推广。

所以,会有些仏油子、仏混子来了一顿辩论,辩论啥啊?这走的是大众路线,你那如果是精锐路线,我们不搭,不用辩论。

既然是根植于普世态度的,我们大众面临什么,自然也要有应对或预案。而那些太跳脱的,差距太大的,可以有,不做主要内容推广罢了。

就像刚刚有人问怎么学习的话题,其实我学习也不好,没什么多好的经验可以分享。“普门救度系统”提过很多次,有的同修来许久了,这个名也叫不对,这个名词也记不住。

什么叫会学习呢?反正到现在也没有人问过我,为什么这个系统叫做“普门救度系统”,或许以为是从“普门超度”来的吧。很多人来一阵子,觉得好,这也挺令人欣慰的,但各位真的理解我们在做什么吗?因为理解不了,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叫做普门救度系统;如果知道我们在做什么,也就知道是多恰如其分了。

会学习,或者说会思考,在大框架下,往往是要从细小处发现问题、找到问题,靠自身解决问题。我们普遍根性不好,很多所谓学仏人对仏教的诸多名词只是满足于听过,望文生义,连深入思维都懒得做,这种官老爷的作派走学仏路,没有人抬着轿子、滑竿,是寸步难行的。根性就这样,拼小乘又不够狠,拼大乘又不够厚,拼人天乘又不够贪,要啥没啥,徒有其表。

学习需要动力。没有人替你制造动力,那就需要自己挖掘。之前说到我自学那段:父亲单位定了十多年的一款期刊《文史知识》,月刊、半月刊,三十二开本的,一百多页厚,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了,有一阵子就很痴迷看这个。他们单位用帐绳把一年的串一起,这样不容易丢,也不容易乱。我基本上把自己喜欢的都看了,一天都看这玩意,学习课业自然不会很好,没有投入哪能要产出呢。

后来,文摘杂志大行其道,那时的某某文摘还能看,还有很好的故事,不像后来都变成男女破事的故事会了。再后来,吉林出了文摘类杂志《意林》《意会》,选材上还略用心,只是十多年的汇集筛选下,发现他们也江郎才尽,从目录上就能发现这新出的刊物超过一多半都是过去刊登过的。之后观察了一段,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可看的,也就算彻底放下了。

为什么看那么多?因为那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态度,如古人说的:“我生也有涯,而学无涯。”我一生能经历见识过的就算再多,也一定是人类长河中小小一瞥,如果想让这一生的厚度略做增加,自然要把更多人的生命历程当成自己的,汲取其中的经验,成功的也好,失败的也好,都是丰富我人生厚度的。

所以,每每翻看世人的经历坎坷,看他们的洒脱诙谐,看世间众生的薄凉百态,这都是我,不过是另一个状态的我、另一个因缘下的我。每每捧读他们百转千回的经历,可能理解不了,可能猜不透、不明白,但这不影响把这些纳入我对世间的一种阅读。

因为内心有这种需求,所以才会看那么多内容。对我而言,看名著小说成本太高,非常厚的一套书可能承载的更多,但记性不好,看完了连主人公的名字都记不得,只能放弃大厚部头的名著,转而选择短小的杂志。

因为这种需求,并能找到渠道满足,这是我学习的经验吧。

如同读经。那时,对仏法有个基本态度:相信仏菩萨留下经文传世是希望有人能读懂、看明白,从而循他们的路继续走。既然仏菩萨希望有人看得懂,那自然就应该有人能懂。我想看明白仏菩萨都说了什么,虽然那时没有想过要借此做什么。因为这样的一个基础态度和心念,在略漫长的几年里,走过读经的折磨坎坷,迎来三个字。

当从《无量寿》里看到这三个字后,大喜过望。翻起前后,随便对照一段一句,发现都是这三个字,几乎整本整本满满都是这三个字,翻起其他经文还是这三个字。彼时在我来说,仏经没有其他任何字,只剩下这三个字,多一个都累赘。忽然就明白:原来他们说了汗牛充栋的内容,就是变着花样在说这个事,然后就放下经文去玩了。

以我的经验来说,学习需要动力、渴望、求知的欲望,哪怕看上去并不是多光明正大的动力,也是能抵御坎坷的重要力量。如果我那时能略规范点求愿,并不是想知道仏菩萨说了什么,或许几年下来也能混个什么可以吹嘘的境界。

可能也是机缘如此,那三个字看到后,又大玩特玩了几年,在朋友那看到那个谁的仏群,才激起了我混仏群的动力。

学仏也需要动力,要么求离苦,要么求得乐,不管哪个,要抓住才好。没有苦,就挖掘苦、预支苦,这样,无常、烦恼、逼迫、痛苦才能成为养料,一转出尘;没有乐,就慕求乐、勾画乐,仏菩萨替我们描绘的种种殊妙快乐,听闻之,向往之,高山仰止,亦步亦趋。

闲聊,见笑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3.3.24

上一篇:探讨巍巍如是观
下一篇:文殊菩萨的信